2016-07-27 21:18 作者:全美建筑转载 来源: 浏览次数: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总策展人梁井宇带着他的团队,构建了主题为“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中国馆,从“衣”、“食”、“住”三个部分回溯了留存在平民百姓之中的传统智慧,探索在现代化建筑林立的当代中国,平民设计得以回归大众的种种路径。
从军械库的入口处一路向前,经过主题馆和一系列国家馆,经过旧船坞,中国馆就在参观动线的最尽头。气味,是走进中国馆第一件会注意到的事情。夏天日用的草席味道让人仿佛一下子忘却自己所处的异国他乡,回到了熟悉的家。这里,几乎每一组项目都呈现在一个贴近地面的圆形平台上,用三根竹竿和麻布支撑起一个小三角空间,远看有如一座座灯塔。作品四周放上了供人休息落座的草席蒲团,如果靠近花园入口一侧,一股浓烈的泥土气息来自服装设计师马可的作品。整个展厅的布置松散却又秩序,如果说一路的观展体验让人紧张而又疲惫的话,走进中国馆,则无疑有一种舒适、惬意的感觉。
本次中国馆的总策展人,北京前门大栅栏文化社区改造主持者之一梁井宇携手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及艺术家等不同身份构成的参展团队,共同构建了主题为“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中国馆。九位参展人和机构的作品围绕“平民设计,日用即道”的主题,从“衣”、“食”、“住”三个部分回溯了留存在平民百姓之中的传统智慧,探索在现代化建筑林立的当代中国,平民设计得以回归大众的种种路径。
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出现非建筑的作品并不少见,马可和宋群的参展项目以其鲜明的个性将“平民设计”的内涵延展到了建筑领域之外。策展人梁井宇认为,从原材料的采集,到生产加工的每个环节都含有设计问题,故而建筑绝非仅仅作为一个最终产品而存在。马可的服装品牌“无用”在创立之初就纳入从棉花采购、纺纱、织布、染色、裁剪与缝纫等所有环节的完整生产周期,这种全方位的设计意识正是建筑所需借鉴的。马可及“无用”品牌捍卫中国传统手工艺及对消费主义的尖锐批判,并以终身维护的方式劝说消费者减少随意性购买,并更长时间使用同一件衣物,揭示了展览主题的一层重要涵义:“平民设计”的产品不是廉价的同义词,而是指经得起长时间的日常使用,甚至可以陪伴终身的物品。
西安艺术家宋群的装置作品“与食有关的物”是中国馆唯一一件纯艺术作品。他通过一组以面条为线索的器具展现了从食物原材料的耕种、收割、储藏,到烹饪、食用的各个阶段,以及从农具、厨具、餐具,贯穿从田地到饭桌的完整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食有关的传统是在历朝历代的文化动荡与废存之间也未曾割断的文化线索。在这些彰显“日用即道”的器物之中,无疑饱含着一代又一代工匠艺人不断改良的设计智慧。带着这样的感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专访了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梁井宇。